亞裔美國人4個重大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問題
當你像許多亞裔美國人一樣生活在不同文化之間時,你的身份迫使你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習俗和文化理想之間遊走。
安全感、歸屬感、真實感和同情心,也就是心理學家珍妮-王(Jenny Wang)所說的『家』,可能很難找到。
《允許回家》(Permission to Come Home)一書的作者王珍妮(Jenny Wang)說,要找到『家』對你的意義,首先你必須了解塑造你的心態以及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的不同文化力量。
雖然沒有一種文化是一成不變的,但王珍妮的研究揭示了亞裔美國人經歷中常見的心理健康負擔。
問題所在:太在意長輩的看法
王珍妮認為,在很多亞裔美國人的家庭中,尊重長輩和權威人士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觀。這有它的好處,比如灌輸秩序和家庭團結,但它也創造了一種等級結構,使孩子們不敢挑戰長輩的決定或期望。
她說:
「這就形成了一種動態,權力較小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這種關係中被壓制了,或者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需要把自己變小,以適應等級制度的限制。「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這個問題?
王珍妮認為,在處理代際隔閡時,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人都在同一個團隊中,都在為同樣的安全和成功目標而努力。
很多移民的父母來到這裡時幾乎一無所有,或者只能靠自己,感覺很不安全。這可能會影響他們希望子女從事的工作類型或接受的教育水平,[他們推動]所有這些他們認為會讓我們過上更好生活的基準,而這正是他們中的很多人當初來到這個國家的原因。
但你可能對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工作或教育有不同的想法。選擇『安全』的或父母認可的職業、伴侶或生活方式,可能會讓自己陷入怨恨之中。
相反,首先要允許自己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承認自己與家人在安全和富裕方面有著相同的目標,並清晰、善意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就更容易找到中間點。
問題所在:覺得無法做自己
王珍妮認為,模範少數族裔的稱呼是對勤奮、順從、受過高等教育和面對虐待時消極的個人的諷刺。
她認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這個稱呼』製造了亞裔美國人不會掙扎的假象『,並強化了『你應該把問題藏在心裡以避免羞恥』的觀念。這個稱呼還強化了文化同化和面子觀念。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這個問題?
所有這些期望共同作用,將亞裔美國人的生活經歷最小化,使許多人難以充分認識或展現真實的自我。
這是一個更廣泛的社會和結構性問題,但就個人而言,王珍妮認為有很多小方法可以讓亞裔更好地認識自我,並在公共場所佔據更多空間。
例如工作中有了好主意立刻說出來,不要等別人問你;自信地向鄰居問好,而不是在經過他們時低下頭;了解並分享你的文化遺產或家族歷史。
問題所在:感到有壓力要做到完美
在許多亞裔美國人的家庭中,完美是一種標準。回家後,如果成績不理想或錯失工作機會,就會讓家人大失所望。
感覺自己永遠不夠好,會讓你不敢嘗試新事物,也不敢與親人坦誠相待。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這個問題?
王珍妮建議找出失敗可能對你有益的方式。如何讓此刻成為成長的契機?當前的失敗如何成為未來成功的契機?
如果你做對了,失敗也能帶來改變。
除了審視任何一次失敗之外,重要的是將你的身份與你的成就分離開來。必須開始將自己從那些作為身份或自我價值標誌的結果中分離出來。
學習成績不好並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你的身份也不是由你的職稱決定的。練習自我同情並保持強烈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幫助每個人避免因小失大。
問題所在:覺得無法對家人說不
在崇尚犧牲和集體利益而非自我的文化中,劃清界限可能會引發負罪感。但其實沒什麼好內疚的。
王珍妮認為,當我們沒有界限的時候,這意味著我們基本上是在放棄我們的時間、精力和所有資源,而不知道我們是否有能力放棄這些東西。這就會導致憤怒、怨恨和枯竭。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這個問題?
她認為在反覆感到不舒服的時候,要找到一個既堅定又靈活的界限。這可能意味著限制你參加家庭活動的時間或次數,同意在晚餐時避免某些話題,或者在你過度投入時 學會說 『不』。
記住,界限可以而且應該以善意的方式傳達,但也需要強化。一旦劃清界限,就要堅持到底。否則,人際關係就會停滯或惡化。
這個過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界限的設定,就像保持我們的心理健康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愛與關懷的實踐–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社區。
親愛的「海客范」的讀者們,你們同意這位華人心理醫生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