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你还愿意网购吗?一件衣服补税283刀,华人消费者直呼太贵

在南加州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刘小姐坐在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眉头紧锁。她点开加拿大电商SSENSE的订单,一件四折针织衫,税前811美元,本以为是捡到宝的惊喜,却没想到包裹抵达美国后,USPS的通知如晴天霹雳:必须再缴283.16美元关税。

“这等于多付三成钱!”刘小姐本是网购达人,习惯在国际平台淘折扣,但2025年8月29日,美国“小额豁免”政策终止后,一切变了天。从800美元以下免税的“天堂”,转为所有进口商品全税时代,华人消费者的跨境购物,正从兴奋转为无奈和愤怒。

刘小姐的遭遇并非孤例。这项政策源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旨在打击中国低价商品“倾销”。过去,400万件每日免税包裹蜂拥入境,如今锐减至100万件。贸易法律专家Michelle Schulz解释:“豁免是为了简化小额贸易,但如今被取消,消费者直接面对关税壁垒。”

刘小姐的针织衫,本该是低成本快时尚,如今成了“奢侈品”。她尝试退货,却发现关税不退,包裹若不缴,将被退回或销毁。“我爱网购,但现在成本太高,除非是美国买不到的东西,否则宁愿本地逛街。”

何女士的故事更添戏剧性。她在英国网站下单两件洋装,8月30日支付,期待3-5天到货。10天后,物流APP显示“卡在海关”。客服回复:“新关税政策影响,包裹被扣,需补税。”

何女士本以为是小额,打开通知:每件需缴50美元,比例高达25%。她气愤地打电话给卖家,卖家称“DDU模式,买家自负”。何女士最终选择缴税取货,但物流延迟一周,衣服到手时已皱巴巴。“过去网购像逛街,现在像打仗,”她叹息,“又贵又慢,真不划算。”

政策变革后,物流体系全面震荡。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邮政暂停向美寄一般商品,只允许100美元以下“礼物”包裹。电商如SSENSE申请破产保护,部分卖家转向DDP模式(卖家代缴税),但标价水涨船高。

刘小姐再试下单,一件500美元商品,系统自动加50美元税费。“退货关税不退,白亏!”她抱怨。专家Schulz警告:“拒缴风险大,承运商可追债,甚至催收公司介入。除非收费违法,否则消费者自负。”

华人社区首当其冲。南加州网购群炸锅:从美瞳到滴眼液,小额订单补税比例高达32%。一位用户分享,日本平台105.79美元美瞳订单,被DHL扣34.71美元。“比例太离谱,以前免税,现在网购成本翻倍。”

另一位宝妈吐槽:“婴儿用品从中国寄,税费贵过商品。” 社区律师建议:“详读物流政策,评估风险。DDP虽贵但稳,DDU便宜但赌运气。”

这波“关税潮”源于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视小额豁免为“漏洞”,允许中国低价商品“倾销”。但消费者痛感强烈:网购本是省钱之道,如今成负担。刘小姐感慨:“过去一件衣服100刀到手,现在加税150刀,还得等。” 何女士则转向本地店:“跨境乐趣没了。”

政策后遗症不止税费。物流延迟成常态,海关清关时间从几天延长到一周。卖家库存积压,平台优化算法,优先推荐本地商品。

Schulz呼吁:“消费者在下单前查税费,联系卖家确认。被扣时,提供证明申诉,避免损失。” 华人社区发起“网购避税指南”群,分享经验:用“礼物”模式小额寄送,或转战欧洲平台避关税高峰。

 

本文由【达拉斯生活网】整理编辑,原文转自亚特兰大生活网,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商家(广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