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抗议到起诉:UT达拉斯亲巴勒斯坦活动中的法律博弈”
——14人被控「阻塞通道」轻罪,7人指控撤销背后的争议
抗议活动的边界如何定义?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矛盾激化于校园。UT达拉斯一场亲巴勒斯坦集会引发的法律风波,揭开美国社会对公民行动合法性的激烈讨论。
核心事件:从抗议到起诉
20XX年5月,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TD)的亲巴勒斯坦抗议者搭建营地,用帐篷、木结构及轮胎等材料阻断校园人行道。校方要求拆除,部分抗议者以锁链封锁区域,拒绝撤离,最终演变为与警方的对峙。警方以「非法入侵」逮捕21人,随后检方对其中14人提出「阻塞通道」B级轻罪指控;另有7人所有控罪被撤销。
言论自由 vs. 公共秩序
1. 检方的强硬立场
地区检察官格雷格·威利斯明确表态:“言论自由不等于破坏公共通行。”他强调,抗议权需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阻塞通道已超越合法抗议的界限。此案成为美国多州严控抗议活动的缩影。
2. 司法尺度的模糊地带
法律专家指出,抗议者搭建的「象征性营地」是否构成「物理阻碍」是争议核心。若营地仅具象征性而未实质性阻断人流,指控可能被质疑合理性。目前,7人控罪撤销或因证据不足,但具体原因未公开。
校园抗议的双重压力
• 学生权利与校园安全:UTD要求清除营地的举动,被视为维护校园秩序;抗议者则称此举压制言论自由,恐引发寒蝉效应。
• 抗议活动的新形态:从短期游行到长期营地驻扎,当代抗议形式挑战传统法律界定,倒逼司法体系重新审视「合理抗议」的边界。
• 支持者:社交媒体上涌现#FreeTheUTD21等标签,指责检方打压异见,呼吁彻查7人控罪撤销原因。
• 质疑者:强调校园非法占领区,认为阻塞通道危及紧急救援通道,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一场校园抗议,折射出美国社会更深层的撕裂:言论自由的绝对边界何在?公共空间与政治诉求如何平衡?UT达拉斯的判决将成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参照,而那7份撤销令背后的谜团,仍需时间解开。
互动话题
“言论自由VS公共秩序,你的立场是?”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